- 國旗說明:紅色旗幟,中飾有一顆綠色互相交織的星形
- 國慶日:11月18日
- 加入聯合國日期:1956年11月12日
- 語言:阿拉伯語(官方語文)、法語、柏柏爾語
- 首都:拉巴特
- 面積:446,550平方公里
- 地理位置:位處西北非,西臨大西洋,北濱地中海,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對;正南與西撒哈拉為鄰,東南與阿爾及利亞接壤
- 人口:3,722萬人 (2024年)
- 宗教:伊斯蘭教(99%)、其他宗教(包含基督教、猶太教)(1%)
- 幣制:Moroccan Dirham(MAD)
- 匯率:1美元約兌換10,11迪爾汗(2024年4月)。詳細匯率資訊建議至臺灣銀行(https://rate.bot.com.tw/xrt?Lang=zh-TW)或兆豐商銀(https://www.megabank.com.tw/personal/foreign-service/forex)網站查詢。
- 電壓:220 伏特
- 主要媒體:報紙:Al-Anbaa(國營日報) Le Matin (半官方日報) Assabah (民營日報)
電視:摩洛哥國家廣播電視台 Radio-Television Marocaine (RTM) 摩洛哥國家電視台 Television Marocaine (TVM)
廣播:摩洛哥國家電視台 Radio-Television Marocaine (RTM)
- 國名簡稱(中):摩洛哥
- 國名簡稱(英):Morocco
- 政治制度:君主立憲
-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摩洛哥係文明古國,為非洲與歐洲之間的交通要道,考古發現50萬年以前已有人居住,西元前2世紀至西元5世紀曾受羅馬帝國統治,6世紀被拜占庭帝國占領。7世紀時阿拉伯人來到,8世紀在此建立王國。15世紀西方列強相繼入侵。1859年法國迫使摩國訂立不平等條約,取得摩國部分國土之殖民特權。1894年摩國發生民變,英國介入並在摩國取得30年自由貿易之權利。摩國撤除在丹吉爾(Tanger)所設之要塞,開放直布羅陀海峽。1905年德皇親率艦隊抵丹吉爾,摩國邀德皇會談,雙方同意召開國際會議。1906年法、德、摩國三方會談後通過摩洛哥公約,德國取得在丹吉爾建港權,摩國由國際共管。1911年11月4日法德條約,摩洛哥成為法國保護國。1947年4月,摩國蘇丹穆罕默德五世(Mohammed V)在丹吉爾公開演講表示對法國不滿,法國更換駐摩總督,並進行政治改革。1952年3月14日穆罕默德五世向法國政府正式要求修改保護國規章。1953年8月法國廢黜穆罕默德五世。1955年11月法國被迫同意穆罕默德五世復位。1956年3月法國承認摩洛哥獨立,同年4月7日西班牙亦承認摩洛哥獨立。1957年8月14日正式定國名為摩洛哥王國。
- 國會:憲法規定摩國為君主立憲國家,實行兩院制,參議院 (House of Councillors) 設120席,間接選舉產生,任期6年。眾議院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共395席,由人民直選,任期5年。
- 內閣:現任總理Aziz Akhannouch(2021年10月7日),依據摩國憲法,內閣閣員名單由總理提交國王任命。
- 司法機關:司法權最高委員會(依據2011年憲法設立)
- 元首:穆罕默德六世(國王) Mohammed VI
- 外交部長:Nasser Bourita (2017年4月5日)
- 主要政黨:獨立黨(Independence Party)、正義發展黨(Justice and Development Party)、憲法聯盟(Constitutional Union)、人民運動(People's Movement)、人民力量社會聯盟(Socialist Union of People's Forces),摩國最大的伊斯蘭運動黨是正義與慈善黨 al-Adl wal-Ihsane(Justice and Charity)。
- 一般政情/政治情勢:摩洛哥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擁有最高權力,現任國王穆罕默德六世於1999年7月即位後,堅持君主立憲、多黨制等既定政策,並積極參與國際反恐合作,2011年穆罕默德六世主動進行憲政改革,7月通過新憲法,同年11月及2016年10月舉行眾議院選舉,正義發展黨均為眾議院最大黨。摩國南部西撒哈拉地區自1975年西班牙撤出後,即與西撒哈拉獨立運動組織Polisario Front(受到阿爾及利亞支持)與茅利塔尼亞加入該區主權爭奪;1979年茅國宣佈放棄該區主權要求後,摩洛哥與Polisario Front形成對峙,嗣1991年雙方接受聯合國調停,同意以公投決定該區政治地位,但選民資格問題迄未達成共識。2020年12月10日起,美國政府承認摩洛哥在西撒哈拉之主權。
- 社會概況:在國王穆罕默德六世主政下,摩洛哥維持經濟穩定成長、低通貨膨脹、政府債務減少及改善基礎建設,並以鄰近歐洲的地理位置、相對低簾的勞工成本,成為一個多元、開放並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主要產業為農業、觀光旅遊業及紡織業。摩國政治大抵穩定,但偶發性的恐怖攻擊、激進伊斯蘭運動以及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可能是社會不穩定的來源。根據2019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公布全球189個國家人類發展指數(HDI)排行,摩洛哥名列121,屬於中度發展國家。
- 財政收支:歲入311.3億美元, 歲出435.76億美元 (2024年)
- 輸出總值:429.31億美元 (2023年)
- 輸入總值:715.7億美元 (2023年)
- 主要輸出項目:服裝和紡織品、電器元件、無機化學品、電晶體、粗礦物、肥料(包括磷酸鹽)、石油製品、柑橘類水果、蔬菜、魚
- 主要輸入項目:原油、紡織品、電信設備、小麥、天然氣和電力、電晶體、塑膠
- 主要出口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德國
- 主要進口國:西班牙、法國、中國、美國、德國、義大利、土耳其
- 我對該國輸出:84,156,240美元 (2023年)
- 我自該國輸入:73,956,438美元 (2023年)
- 境內較具規模之外貿組織:商工會(Chambre de Commerce)
- 與各國關係:1956年11月12日加入聯合國。歐盟是摩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摩國正積極遊說加入歐盟。2008年起歐盟給予摩洛哥「優先地位」(Advanced Status),深化雙方合作。摩洛哥與美國簽署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自2006年1月1日起生效,是非洲唯一與美國簽署FTA之國家,顯示兩國關係密切。2003年發生於摩國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的恐怖攻擊促使摩國積極投入反恐行動,摩國是美國的「非北約盟國」(non-NATO ally),並支持美國的反恐戰爭。 摩國與西撒哈拉的糾紛:西撒哈拉國際地位未決,歷史上西撒哈拉是大摩洛哥領土的一部分。西撒哈拉自1975年以來,就長期為獨立建國而努力。它的領土有三分之二被摩洛哥占領,於阿爾及利亞設立政府,維持其國際政治的運作。撒拉維阿拉伯民主共和國(SADR)是非洲聯盟(AU)的會員國,並已獲得70多個國家的外交承認,但卻因摩洛哥的反對,而無法成為聯合國的一員。 摩國與西班牙常因兩國漁業重疊海域疆界衝突、偷渡客及西撒哈拉等問題,引發兩國關係緊張。摩國因阿爾及利亞支持西撒哈拉獨立運動而與之反目,雖盼與阿國關係正常化,並主動與阿國展開會談,惟皆因西撒哈拉問題而難有進展。
- 對外政策:奉行不結盟之外交政策、與西歐、美國及海灣產油國保持關係。1963年參與創立非洲國家團結組織(OUA),1984年11月12日為抗議OUA接受西撒哈拉為會員國,退出該組織,惟於2017年1月重返非洲聯盟。
- 時差:較台灣慢7小時(齋戒月期間較台灣慢8小時)
- 駐館(或兼轄該國館處):由我駐普羅旺斯辦事處兼轄。
資料來源:亞西及非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