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外交部國際要情彙編2003/4/25

  • 發布時間:2003-04-25
  • 資料來源:公眾外交協調會

一、 布希總統面對的美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中共「人民日報」四月廿一日專文指出:伊拉克戰爭進入尾聲後,布希政府正把工作重點轉移至經濟復甦方面,大力推動十年減稅五千五百億美元的計畫,並承諾於二○○四年底前創造一百四十萬個工作機會。但布希總統面對的美國經濟情勢不容樂觀:1.今年第一季度,美國企業向下修正收益預期的數量,比去年同期多出三成;2.美國公司二、三月份裁員高達四十多萬人,明顯高於前幾個月的水準;3.美國工業生產二、三月份連續下降,三月份降幅達0.5%,是今年以來的最大降幅;4.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三月份已連續四個月下跌,且跌至近十年來的最低水準;5.美國各州、各地方政府的財政危機依然嚴重。


二、 國際間對中共解除衛生部長及北京市長職務的看法-(一)「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報導,中共日前因SARS疫情蔓延而解除衛生部長張文康及北京市長孟學農職務,為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以來中共政壇上的最大地震,此一罕見動作頗具象徵意義,展現中共希望改革現存體制,並為日後出現類似的情況立下前車之鑑,中共政治或許會朝更加開放、透明化的方向改進。(二)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亞洲事務專家伊考諾米認為,中共解除兩位首長職務,是希望迅速減少國際社會的批評,其讓SARS疫情透明化,則是在國際壓力下做出的權宜之計;中共最高領導人顯然於事前知道疫情的嚴重程度,只是他們更為關心疫情透明化後是會否造成社會混亂、或影響外資進入大陸等問題。

三、 韓國新政府將首次與北韓舉行部長級官員會談-「韓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媒體報導:南北韓將於四月廿七至廿九日在平壤舉行部長級官員會談,此是兩韓和解以來第十次部長級官員會談,也是韓國新政府成立後首次與北韓舉行的高層會談。南韓將在此次會談中敦促北韓透過對話解決核武問題,說明新政府的和平繁榮政策,並討論進行經濟合作、提供糧食和化肥援助等問題。(按:韓國輿論評稱,韓國未能參加在北京舉行之美國、中共、北韓三邊會談,已使盧武鉉政府要在朝鮮半島事務起主導作用的宣示成為笑柄,對一廂情願向北韓提供援助的韓國政府而言,則是很好的教訓。)

四、 德國施若德政府因改革政策受阻而面臨危機-(一)德國施若德總理為重振經濟活力,於上(三)月中旬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縮減失業津貼、放寬解雇條件及實施民眾就醫自付門診費用等,但執政的社民黨內部左翼勢力反對此等措施,認為違反該黨一向主張的社會正義理念,並表示將針對施氏的改革措施舉行「黨內公投」。(二)社民黨為反制「黨內公投」,定於六月一日召開全國臨時黨大會,讓與會的黨幹部表達意見,是否願意支持施氏的改革措施,如果支持者不過半數,則施氏即將下台。由於施氏的預定接班人克雷門特(經濟部長)是支持施氏路線者,屆時恐難接任施氏,其結果可能引發現任「紅、綠政府」的執政危機。

五、 阿根廷總統大選情勢及其政局的可能發展-(一)阿根廷將於四月廿七日舉行總統大選,執政的正義黨籍候選人孟年及季新尼暫居領先地位,孟氏聲稱他將創造阿國歷史上第三度重返總統府的紀錄,但目前民調顯示領先的前三位候選人支持率均未達20%,故選情唯一能確定的是五月中舉行第二輪投票的可能性極高。(二)觀察家認為,阿國大選後的政局未必能朝穩定的方向發展,因為執政的正義黨及前執政的激進黨均已分裂成三個派系,選後能否整合難以確定。此外,若第二輪投票的空白票或廢票比例達40%至50%,總統當選人的得票率僅為25%至26%,則將重蹈現任杜瓦德政府所面臨的正統性不足、重大政經改革議題等挑戰,而使阿國政局持續不穩定。

六、 哈佛大學教授評論美國新保守派-哈佛大學Weatherhead國際事務中心執行主任James Cooney表示:(一)美國媒體及學界此刻正在討論新保守派問題,凸顯出美國政府內部的路線之爭,也反映新保守派推動美式民主的意識型態,結合基督教聯盟及支持以色列之猶太人勢力,已在美國政治形成強大力量,且獲得美國一般民眾支持。(二)布希總統如連任成功,則新保守派影響力將因法官及政府官員的任命而深植於美國政治,其影響會有如雷根革命般的深遠,未來即使民主黨再度執政,也難以根本地改變若干行之有年的既定政策。(按:德國學者認為,在美國新保守派之思維下,一個經濟整合的歐洲對美國霸權的建立乃是一種阻礙。)

七、 美國媒體質疑愛國者防空飛彈的性能-美國「里奇蒙快報」四月廿二日報導:儘管愛國者防空飛彈在此次美伊戰爭中表現傑出,但同時也對聯軍造成損害,美國防部承認其誤擊兩架美英戰機,且差點擊中另一架,此等誤擊事件令人質疑該飛彈系統在部署前是否經過充分測試。美軍方堅稱自一九九一年以來斥資卅億美元改良愛國者飛彈,其系統已獲致重大改善,至於此次美伊戰爭中的誤擊事件究竟是人為疏失或機械失誤,軍方表示兩者皆有可能。(按:芝加哥論壇報專文指稱,改良型愛國者飛彈的性能未臻理想。)

八、 德國媒體認為中共外交政策出現「天安門事件」以來的第三次重大變化-德國「法蘭克福報」專文指出:(一)一九八九年以來中共外交政策的變化如次:1.鄧小平於「天安門事件」後提出不出頭的外交原則,專注於國內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是中共外交政策第一次變化;2.江澤民掌權後熱衷在國際上出頭露面,鄧小平制定的原則日漸式微,中共外交政策發生第二次變化;3.近期中共改變消極態度促成美中北韓三邊會談,顯示在重新思考外交政策,第三次重大變化正出現端倪。(二)中共外交政策轉變的重點,在於更加強調國家利益,但國家利益在中國大陸是一個沒有精確涵義的概念,凡是黨意圖向人民隱瞞的一切,皆屬於國家利益。

九、 中共軍事專家提出「高控制戰爭」之概念-中共「海峽之聲網站」報導:(一)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部專家最近提出「高控制戰爭」的概念,是指以控制政權為直接目的,以絕對軍事優勢為依托,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和外交等多種力量,有效控制戰爭規模、方式、手段和結果的一種新型戰爭形式。美伊戰爭就是一場控制層次高、控制需求高、控制程度高的「高控制戰爭」。(二)美軍打「高控制戰爭」主要基於三方面原因,一是當今國際環境對戰爭的極大制約,美國如果不強調控制戰爭,在政治上將更加失敗,經濟上得不償失;二是美國推行新安全戰略的必然選擇,在該戰略下最迫切和首先需要應對的,為直接威脅美國本土安全之恐怖行動;三是美軍具備有效控制戰爭的絕對軍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