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希政府對北韓策略的錯誤情形-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一月十四日舉辦北韓情勢研討會,該所資深研究員Iov H. Daalder等人就布希政府對北韓策略的錯誤情形評論如下:(一)北韓近日提出與美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是尋求保持顏面的作法,但美方未予接受而迫使情勢惡化。(二)國務卿鮑威爾曾於去年多次表示北韓情勢並非危機,有意予以淡化處理,似乎意味美國可以容忍北韓擁有一至二枚核彈,此完全背離柯林頓政府時期對北韓發展核武的零容忍政策。(三)布希政府現在願與北韓對話,但堅持並非談判,此一作法不僅太晚,且不足夠。(四)布希政府處理此一事件的策略既無「紅蘿蔔」,也無「棒子」。(五)美國若想要其對北韓孤立政策獲致成功,顯然有賴該地區盟邦及夥伴支持,但目前尚未構成此一條件。
二、伊拉克情勢之最新發展-根據報導:(一)聯合國武檢小組主席Hans Blix日前表示,該小組準備於本(一)月廿七日提出的報告是階段性報告,旨在說明武檢工作恢復六十天來的進展成果,絕非結論,假如安理會無其他指示,小組將於三月提出第二份報告。但布希總統表示,美對哈珊政權已失去耐心,並認為武檢小組一月廿七日的報告可作為應否出兵攻伊的依據。(二)德國總理施若德表示,假若對伊拉克戰爭發生,德國將不參戰;法國總統席哈克則堅持軍事行動須經安理會授權;英國外相史卓強調,只有在軍事行動獲安理會通過新決議授權及英國下議院多數議員投票支持的前提下,英國才會參戰;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呼籲各國宜耐心等待,不應輕易訴諸軍事行動,並稱其對本案和平解決抱持樂觀看法。
三、中共石油進口策略及其成果-根據報導:(一)中共自一九九三年起成為純石油進口國家(去年約為七千萬噸),近年為減輕進口石油的風險,採取分散進口來源及海外合作開發、購買油權的策略,去年其石油進口來自中東約佔51%、非洲22%、亞太16%、北海6%、中亞及俄國5%;其投資收購石油公司或取得採油權國家,主要為印尼、亞塞拜然、利比亞、伊拉克、委內瑞拉、緬甸、俄國、伊朗、哈薩克及阿曼等。(二)上述策略的成果:(一)穩定石油供應來源,降低外在不利影響;(二)加強與產油國關係;(三)伸足中亞油田,有助於確保其今後數十年的油源與國家戰略利益;(四)先期取得伊拉克油權,一旦伊國問題獲得解決,即可捷足先登;(五)運用購油策略推動「多極化外交」,藉以牽制美國外交。
四、中共首次承認正面臨礦物資源短缺︱「美國之音」日前報導:中共地質科學院最近完成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礦物資源短缺情形令人非常吃驚,絕大部份礦物資源非常短缺,包括天然氣和石油,只有煤的蘊藏是豐富的,至二○二○年時中共可能需要進口70%原油、50%天然氣、大量的鐵、銅和其他礦物。這是中共有史以來首次坦承正面臨礦物資源短缺,但「德意志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馬俊認為,大多數的生產都逐漸地放棄自給自足的原則,進口礦物產品和原料不會對中共的經濟構成威脅,反而有助於改進中共經濟的效率。
五、中共啟動「三分制」政治體制改革的實驗-「德國之聲」等西方媒體日前報導:(一)深圳市自上(十二)月開始在該市交通局和國土局實行「行政三分制」改革,其主要設想是將目前政府的管理職能分為「決策、執行和監督」三個部分,逐漸使政府功能由全能型轉為有限型、權威行政轉為服務行政、人治行政轉為依法行政的「現代公共型政府」,該制將使政府的決策過程放慢,但將更注重決策的質量,同時強化對政府決策過程的監督。(二)此一改革雖仍然只是行政機構層面的改革,但若干觀察家認為深圳顯然已成為中共政治改革的第一個實驗區,很可能是中共調整政治體制的第一步。深圳市長于幼軍則表示,中國必須進行認真的政治改革,以營造一個跨國公司所需的投資環境,如果不推動改革造就一個透明化、負責任、依法辦事的政府,則無法兌現入世時所作的承諾。
六、德、法研議深化雙邊關係-法國「世界報」等媒體近日報導:德、法兩國將於一月廿二、廿三日慶祝雙邊合作條約屆滿四十週年時,發表深化「法德軸心關係」的政治聲明,其主要內容如下:(一)在兩國政府內設立法德合作秘書長及副秘書長,取代目前的「協調者」職務,負責落實雙邊合作的相關決策並促進兩國民間交流;(二)兩國繼成立法德兵團後,將在「互助及共同安全原則」上深化國防及安全合作關係;(三)在共享安理會席次的時機未成熟前,以其他方式加強兩國在該會的合作;(四)在「歐洲未來議會」中就歐盟機制改革提出共同建議案。
七、美國政治情勢最新發展-綜合資料:(一)根據USA Today、CNN及Gallup 最近聯合進行的民調顯示,布希總統的施政滿意度為58%,首次跌至60%以下,為「九一一事件」以來的最低點,尤其民眾對其處理經濟事務的肯定度下滑至48%,為其任職至今最低者,但58%支持率仍高於卡特、雷根及柯林頓任期第三年開始時的表現,且超過65%的受訪者認為其對國家的未來有遠見,為一堅強領導人並將尊嚴帶回白宮。(二)美聯邦參議員李柏曼(Joseph Lieberman)於一月十三日宣布將角逐二○○四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他是第一位獲美國副總統提名的猶太裔美人(二○○○年與高爾搭檔落選),此次參選在籌款方面雖具相對優勢,但因在許多議題上與民主黨主流政策立場有所出入,因此預料其於初選中將面臨嚴峻挑戰。
八、布希總統有關北韓核武問題的談話-布希總統一月十四日表示:有關北韓宣布退出「禁止核子擴散條約」乙事,北韓鄰邦及國際社會應藉此機會結合在一起,告知北韓各國希望該問題能和平解決;美國希望北韓解除武裝並放棄核武發展,假若北韓如此作,則美將考慮是否對其進行能源及糧食援助的新構想;美國仍願與北韓對話,但北韓不可藉此勒索,其能做的是把握此一機會,與中共、俄羅斯、南韓及日本一起和平解決該問題。(按:美國部份專家認為,儘管布希政府處理北韓核武危機的態度已趨緩和,但能否和平落幕尚未可知,下一步要看聯合國安理會是否討論對北韓實施經濟制裁,以及中共、俄羅斯在表決時可能採取什麼立場。)
九、日本政府首度同意美國核子航艦進駐的意義-「讀賣新聞」近日報導:美國為加強第七艦隊戰力,日前要求日本在「小鷹號」航艦除役後,同意以核子動力航艦接替,而日本為加強兩國同盟關係,已同意美國在二○○八年派遣核子航空母艦進駐橫須賀港,取代屆時已老化的傳統動力航艦「小鷹號」。這是日本首度同意美核子航艦進駐,由於日本過去一直堅持「非核三原則」,即不製造、不持有及不引進核武,此一禁忌顯然將在二○○八年後不復存在。
十、教宗二○○三年新年賀詞的特點-根據報導:教宗於一月十三日發表新年賀詞,今年特別關切中東戰事及俄羅斯的宗教自由,其以世界精神領袖身份,向美、俄兩大國進行道德勸說,直接要求俄政府尊重宗教自由,間接要求美、英不應對伊拉克動武;又教宗今年並未如往年一般,在賀詞中對全球各地區狀況逐一發表意見,而僅對歐洲統合、非洲及拉丁美洲的和平進程予以鼓勵;此外,由於美國已經允諾與北韓對話,而台海兩岸關係也屬平靜,因此在賀詞中沒有針對中、韓兩個分裂國家的和平祈禱。
十一、「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決議增產石油的考量因素-根據報導:「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於一月十二日決議增加石油產量每日一百五十萬桶,以彌補委內瑞拉政局動亂導致石油無法輸出所造成的市場缺額,會議中沙烏地阿拉伯曾反對提高產量,認為委國暫停輸出對國際市場供需影響不大,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強調,增產決議是為使現行每日二千三百萬桶市場供給量得以確保。石油市場專家認為,此一決議是為促使油價漲勢不致大幅超過每桶三十美元,因為油價在每桶廿二至廿八美元間浮動,最符合產油國的長期利益。
十二、美國學者論「新外交」-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David Davenport最近在該所期刊「Policy Review」撰文指出:(一)非政府組織(NGO)暨中小國家所組成的團隊,在以美國為唯一超強的國際社會中,透過「效率議事」、「包裹議案」及「一國一票」等「新外交」的運作方式,揚棄緩不濟急的傳統外交談判與協商、落伍的聯合國安理會運作模式等作法,分別於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八年迅速有效地通過決議,並簽署「渥太華反地雷條約」、「羅馬國際刑事法院條約」,創立國際新機構,深切影響國際法律及政治運作。(二)儘管美、俄、中共及印度未簽署前述兩項條約,而使「新外交」未能達成廣泛參與、實質支持及代表性的目標,但「新外交」顯然已經成功躍上國際舞台,其成功及效率已為全球外交運作模式帶來革新與創意,對仍停滯在傳統外交思維與作法中的美國等強權則是一個警訊。
十三、美國與中美五國展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意義-根據報導:(一)布希政府一月八日與中美洲五國(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展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預計可於今年底達成協議,這是美國擬在西半球成立全球最大經濟體「美洲自由貿易區」之宏觀計畫的一大躍進,前總統柯林頓的經濟特別助理Richard Feinberg認為,該協定將成為廿一世紀戰略聯盟的藍本。(二)哥斯大黎加前總統羅得里奇表示,假如台灣有意與中美洲國家談判自由貿易協定,可待上述國家完成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後再著手進行,故二○○四年應為適當的談判時機。
十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員對今年世界經濟情勢的看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發言人道森日前在香港表示:(一)他認為今年全球經濟總體成長可達到預期的3.7%,而且亞洲地區會有更好的表現,台灣、南韓、新加坡、香港的增長率大約為3.5%至6%,其中香港敬陪末座,至於中共仍將以7%至8%的速率增長。但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的潛在因素有三:1、石油價格持續上升;2、恐怖份子的活動;3、小泉政府未採取積極措施而使日本經濟持續惡化。(二)中共、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國正在領導亞洲產業的轉型,從生產傳統的服裝、鞋製品及家用品轉型至高科技產品,此為健康的發展趨勢。
十五、以色列全國大選的最新情勢-根據報導:以色列將於本(一)月廿八日舉行全國大選,共有十三個政黨角逐,原先大幅領先其他各黨的執政黨(聯合黨)因黨內初選發生買票醜聞、總理夏隆涉嫌接受南非富商一百五十萬美元政治獻金風波,導致其支持度由三十五席降至廿七席,目前四個領先的政黨依序為聯合黨、勞工黨、改革黨及夏新黨。一般觀察家認為,由於聯合黨的領先地位下滑,勞工黨則逐漸獲得較預期多的選民支持,儘管勞工黨主席米納茲對籌組團結政府持反對態度,但仍不排除兩黨再度合作的可能性。